现存古代类书之首的《古今图书集成》光盘将在近期面世,并被作为建国50周年的献礼。久负盛名的《辞海》,也经过计算机系统的重新修订,今年上半年之内将交付读者使用。用于网络传输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目前已开始迈向试用阶段,古代的百科丛书《四库全书》则已完成了电子化的历程。
这表明,电子出版物在国内已渐成气候。电子出版物将是下个世纪中国出版业瞄准的主要方向。
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字,国内的计算机保有量已达1000万台左右,年增长率平均在30%以上,其中多媒体计算机的保有量在1996年底就已达160万台,近二年之内的发展速度也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之上。按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方法以1台多媒体计算机每年消费10张电子出版物光盘计算,年需求已超过3000万张,考虑我国平均购买力较发达国家低的因素,以1台多媒体计算机消费5张电子出版物光盘的保守计算,需求量超过千万张。
但目前,国内电子出版物总量只超过2000种,需求远不被满足,市场缺口极大,在未来,电子出版业任重而道远。
同计算机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90年代才掌握了开发电子出版物的关键技术,如汉字编码技术、识别技术和光盘交制技术等。1992年,第一批55家出版社已取得资格制作电子出版物。它的种类包括软磁盘、只读光盘、交互式光盘、图文光盘、照片光盘、集成电路卡等。
据业内人士说,中国电子出版物之所以不能大行其道,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汉字编码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汉字通用编码字符集的数万汉字不能满足图书尤其是古代典籍的需要。汉字编码的五花八门也使网上传播成为不可能。
价格也是制约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另一因素。专家说:“目前一些国产电子出版物定价往往喜欢攀附专用软件的高价位,或者比照图书上涨,这使以低收入年轻人为主的用户难以大量消费正版电子出版物。”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电子出版物,如经典辞书一类是现在电子出版物的主流,它主要是为了避开同国外电子出版物竞争,发挥本土优势。但由于价格高昂,这种优势逐渐受到台湾产品的冲击。从1992年开始,一些非法进入内地的台湾电子出版物为争夺市场,低价倾销,以国际市场1/4的价格销售,使国内投入巨大成本的电子出版物受到影响,制约了发展。
另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有关人士说:“编码混乱,价格、盗版问题是中国电子出版业发展态势缓慢的表面原因。”这位人士说:“真正的深层原因在于出版与制作的矛盾及管理观念上的问题”。目前,有许多拥有出版权的出版社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并不具备开发制作电子出版物的实力和能力;而除了前些时候批准的8家电子出版公司外,还有一些具有电子出版物开发能力并真正从事开发制作的企业却没有出版权。有时出版社以买卖版号的形式进行操作,但制作单位因编辑水平欠缺,使电子出版物的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由于电子出版物不同于书、报、刊及音像制品,任何人在具有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条件下都可以介入出版、制作,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作品。出版业与传播业、信息服务业、广告业、娱乐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交叉重复越来越多,给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实际上,在各级管理部门中,由于不同的观念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标准,使电子出版业没有在健康的轨道上更快发展。
1996年,世界光盘读物已超过80亿张,美国以每年1亿片的产量向世界提供电子出版物,并逐步抢滩中国市场。有识之士说,中国电子出版业若不克服种种不完善之处,中国巨大的市场空档将被外来势力所填补,对于下世纪的中国出版业无疑是一记重击。